当前位置:首页 > 我们的十九大

卢福财: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3-06
  • 字体:

卢福财: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陈静编辑整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协同发展,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是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前提。

  1.实体经济是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要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就专门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实体经济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强调,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主要包括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农业和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是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工业,一是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主要是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的优势,统筹产业布局,促进以食品、纺织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钢铁、化工等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顺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的变化,突破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实体经济发展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创新投入不足,研发能力缺乏。传统制造业普遍具有技术含量低、产品特色不鲜明的特点,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融资渠道少,贷款成本高。尤其是大部分中小企业能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融资成本也比较高。三是人才稀缺,员工流失比例高。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能否构建起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科技创新是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下,以新能源变革、数字化技术、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技术革命成为各国积极推动工业再造,谋求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历史机遇。2016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把创新驱动放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们要发挥政策效力,引导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新组织、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个性化、定制化。要通过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让科技创新成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新动能。

  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一是要优投入。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11%,已超过欧盟15国2.08%的平均水平。接下来,一方面要利用好研发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带动企业加大投入,这需要健全重大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提高企业研发回报率。二是要搭平台。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1762所普通高校累计与企业共建博士后流动站2200余个,共建研发机构1万余个,有近半数的学校可以安排一半以上学生进入稳定合作的企业实习。可以看出,这些年在政府的强力引导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中突出的亮点。接下来,一方面要进一步破除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藩篱,推动产学研合作迈入纵深阶段。另一方面,更要搭建服务科技创新的各类平台,形成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支撑有力、服务精准的集成平台。三是要优政策。一方面要重视政策的统一规划,因为目前还存在创新政策过多过泛且碎片化和重叠的问题,建议归口科技部门进行规整,形成创新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重视政策的真正落地,因为有些政策门槛高,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需要逐步制定细则和实施方案,营造好创新生态环境。

  3.现代金融是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媒介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现代金融体系有六大功能,即清算和支付、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风险管理、信息提供、解决激励问题,其中第二、三项功能涉及储蓄和投资,其他四项则概括的是金融体系在促进分工、防范和化解风险、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要求就是有效发挥其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提高金融的中介效率和分配效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最核心的任务,切实做到“三个努力”:努力加快服务实体经济的步伐,努力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努力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促进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一是促改革。要加快金融体系改革,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机制,引导资本向有潜力、有特色、有市场的实体经济集中。二是拓渠道。要拓宽实体经济融资空间,不断发展区域性、小微型、特色化的金融机构,创新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项目,加大对中小微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构建包括股权市场、债权市场、产权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创新实体经济的融资方式,在提高银行信贷的同时,积极拓展商业保理、债券融资、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借贷、私募股权融资等业务。三是强服务。要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系,整合现有资源,从深度和广度上提升服务水平。对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围绕产业链各个环节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特别是国家支持的重大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进行跟踪服务。对于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要坚持扶控结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对于实体经济中的难点中小微企业,要构建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健全中小微企业担保体系,探索创新小微抵押贷款等新模式,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4.人力资源是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实体经济对人才存在着强烈的资源依赖性,在研发阶段需要高水平技术人才,在制造阶段需要高效率技能人才,在营销阶段需要高素质经营人才,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某种意义上是得益于我们庞大的人口规模所形成的人力资源红利。然而,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精英人才,人力资源优势迫切需要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收益增长相对缓慢、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希望下一代生活安逸等导致青年就业价值观脱实向虚明显,很多青年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愿意到实体经济就业。因此,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高度协同。

  促进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一是重教育。要积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科教兴企、科教兴业、科教兴国。要积极推进大学教育改革,将部分高校的职业教育功能凸显出来,或转型为职业教育大学,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根据实体经济的用工特点和劳动力的技能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各类培训。二是聚人才。一方面,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要产业集群,出政策、定计划,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推动重要科技项目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科技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新时代的浪潮,在实际锻炼中培育出具有改革精神、创新意识、领导能力、经营水平的企业家群体,不断引领实体经济向前发展。三是优分配。收入分配格局决定人才的流向,体面的职业要有体面的收入。要通过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调整来切实改进收入分配政策,调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特别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的极大差距,为实体经济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