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17年以来,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升温。7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到2020年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事实上,创建特色小镇是浙江省率先提出的,至今已公布了两批共79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基金小镇、艺尚小镇等一批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茁壮成长,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
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则,甘心当好配角
特色小镇的创建和发展,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大改革。在这场改革中,浙江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开启新经济、新社会生态的重中之重。
首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保障良好开端。这主要体现在特色小镇初创时期,政府的制度设计、基本建设规划和建设资金筹集上。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人、财、物、土地的巨大投入。浙江特色小镇,先不算土地的投入,前期基础设施达到开业运行标准,引导资金投入少的十几个亿(云栖小镇),高的已经投入30多个亿(梦想小镇、基金小镇)。
其次,政府简政放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行政权力太强盛,自然就会挤占民间发展空间,更会浇灭民众创业创新的激情。同时,完全撒手并不是简政放权的本旨,搞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当属善政的应有之意。在浙江,特色小镇更像是纯粹意义上的经济社会自助体,没有独立的行政机构,所有派驻小镇的政府工作人员都被定义为服务人员,具有看着创业者发财而不心动的定力和胸怀。在这里挨家盖章、行政审批环节过多过滥是不存在的,懒政拖沓都会被投诉问责。政府着力为小镇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基础,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以激发市场活力,着力破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帮助解决入驻人员户籍、生活保障等相关难题,积极出台免房租的政策、科研项目经费的补助、税收奖励等激励措施,重点加强对运营公司的监管和年度绩效考核并由此决定运营公司的去留。
最后,政府尊重市场规则,甘心当好配角。在浙江,特色小镇的各个环节设计中严格执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则。已经建成的小镇运营交付给竞标胜出的专业公司,入驻企业选择、企业项目选择、企业启动风险资金引入、企业淘汰机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中介等的入驻和退出,也都是运用公开透明的市场原则来完成的。其间,政府按捺住自己伸手的冲动,极力缩减行政干预,充分让市场来决定选择。
既有产业基础与引领未来发展相结合
产业是城镇实力之本,特色小镇的繁荣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在这方面,借鉴浙江经验,创建特色小镇应重点考虑以下三点:
是否具有既成的产业基础。综观集聚“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的浙江特色小镇,一个特别需要予以重视的关键环节就是其创建和发展均是依托于既有产业基础。江南药镇依托中药材产业而创建。该特色小镇位于磐安县新渥镇内,磐安自古以来就是浙江省中药材之乡,有着“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的美誉,“磐安浙八味市场”早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大型药材特色批发地。远洋渔业小镇依托于定海远洋渔业。这个具有健康产业的特色小镇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北部的干览镇境内。舟山市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既是全国远洋捕捞鱿鱼最大的输入口岸,也具有远洋捕捞、海上运输、水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水产交易与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定海西码头渔港具有“百年渔港”历史。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定海远洋渔业小镇建设奠定了强大的既有产业基础。梦想小镇既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也基于拥有仓前粮仓、太炎故居等极具人文气息的历史产业遗迹;艺尚小镇依托临平新城传统的服装产业和珠宝配饰产业;青瓷小镇依托龙泉市上垟镇的历经百年不衰的制瓷产业;等等。浙江几乎所有的特色小镇均离不开对既有产业基础的依赖。因此,创建特色小镇,决不可忽视既有产业基础这个重点。
通过创建小镇能否真正实现既有产业转型升级,能否不断实现从现有产品向未来产品转变。浙江特色小镇的创建绝不是生搬硬套和政府强制,而是一个因势利导的过程,是一个适应产业转型、未来产品创造的产业生长发展过程。梦想小镇定位于“互联网创业”和“天使创业”的融合发展,将支持“泛大学生”群体的IT产业创业,与培育和发展金融支撑相结合,帮助初步创业者实现IT产业领域创业创新梦。在梦想小镇建设中,先建一期工程,根据前期入驻率确定是否建设后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已被全部入驻,二期入驻基本接近尾声,三期建设几近完成,发展势头较好;基金小镇已经集聚了大量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完成了一期工程全部被入驻,二期工程几近被商家住满,三期工程建设即将完成;云栖小镇着力于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目前已经实现了四百余家企业入驻,大多数是涉云企业。总之,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大多是与浙江产业特色、区域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相匹配的,也是与浙江人开始从重视现有产品向重视未来产品的观念转变要求相适应的。因此,创建特色小镇,同样要注意引入那些能够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端产业发展要素。
要以既有产业发展为客观检验标准。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基于浙江块状经济遇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口,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需要更多的探索成本和时空成本,政府出来因势利导地“推一把”可能利大于弊的原因而实施的。浙江政府的这一把,确实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既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创建特色小镇,要立足本地实际,广泛调查研究,专家充分论证,时刻以产业发展为检验标准,有道、有节、有效地推进,且不可盲目冒进,以免浪费大量资金打造成未来的废墟。
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不可少
浙江人历来秉承功利与仁义并存的实用主义,具有敢想敢干的创业热情、敢为人先的创造激情。在创业中吃苦耐劳、不畏艰苦,勇于变革。正是这种深厚的“创新文化”和“敢为天下先”文化底蕴成为推动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立自强,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浙江各级政府支持特色小镇的政策具有突破性,如浙江省明确,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许多特色小镇增设了创业服务大厅,提供包括“三证联办、创新交流、政企交互信息”等在内的保姆式服务。此外,小镇还制定一揽子政策,在房屋租金、能耗、购买云服务、购买中介服务等方面给予补助,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者的资金成本。并针对创业失败者建立跟踪机制,鼓励创业团队吸取教训重新挖掘创业项目,为创新项目的不断涌现提供了空间,形成鼓励创业、允许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和社会环境。
在推动特色小镇发展进程中,浙江不仅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而且非常重视人才结构的完善,即在人才队伍结构中既有核心领军人物,又有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浙江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阿里系:连续工号已经达到10万,实际职工3.5万人,而跳槽的人也多数留在阿里的周围;二是浙大系,即高校系,强化产学研整合;三是浙商系,即资本、人才的集聚;四是海归系:相对来说,人数较少但成功率更高。四类人才,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共谋发展。杭州梦想小镇还有许多具体、可行而有效的人才政策:2-3人的创业团队可以购买法律、会计、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政府给每个企业2万元创新券可灵活使用;对来创业的大学生,还可以每月获得300、500、800元的租房补贴,创建青年社区,提高进入人才门槛,只吸引优秀的项目或人才进驻等等。
在浙江,以阿里巴巴为龙头企业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是一大亮点。遍布全省的特色小镇,深深植入互联网基因。一方面,重视发展互联网等信息产业。在浙江省已经获批的两批省级特色小镇中,信息产业类的就有10个,这些特色小镇正构筑起信息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比如,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互联网+”为产业特色的梦想小镇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了逐梦、圆梦的新舞台,小镇重点鼓励和支持创业群体创办电子商务、软件设计、大数据、云计算、动漫等互联网相关企业,梦想小镇的创业大街还专门对接智能硬件、移动医疗、大数据等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从2015年3月28日开园至今,梦想小镇已入驻创业项目500余个,成为新的创业驱动和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重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基础性作用,把其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高效、便捷、智能。比如,作为浙江省首批创建的特色小镇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典范,云栖小镇以云计算为科技核心,以阿里云计算为龙头,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生态。云栖小镇提出的“产业黑土”,就是让互联网和云计算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推动互联网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帮助传统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