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打造特色小镇的经验做法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以下是各地打造特色小镇的经验做法。
四川省:多举措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一、四川打造特色小城镇,“先手棋”是坚持规划引领,做到科学布局、凸显特色,破局“千镇一面”的发展困境
1、坚持“多规合一”。四川在“百镇建设行动”中,前置开展“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同步推进,确保300个试点镇的土地、城建、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与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布局的定位相符、规模相配、功能相适,形成科学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体系,统筹安排小城镇的布局和功能。
2、坚持“一镇一规”。四川地域辽阔,有2032个行政建制镇,分布于平原、河谷、丘陵、山地、高原,发展条件和水平差异很大。在“百镇建设行动”中,四川根据各镇产业优势、人口集聚、人居环境、空间布局、地域风貌的不同情况,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原则做规划,使每个镇都有鲜明的特色,定位最佳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3、坚持“绿色优先”。在小城镇规划中厚植“绿色基因”,利用四川独特的山、水、林生态优势,以原有城镇自然风貌为基,依山顺水,顺势而为,最大程度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创建山水相依、自然和谐的宜居小城镇。严格小城镇发展的规划红线和边界,引导小城镇集约紧凑发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创建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的绿色低碳小城镇。
二、四川打造特色小城镇,核心之举在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立镇,化解小城镇发展“空心化”难题
模式一:工业园区特色镇。突出发展以历史经典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镇。
模式二:旅游观光特色镇。发挥四川历史文化厚重,山川雄奇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多姿的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特色镇。
模式三:商贸物流特色镇。重点在区位和经济条件好、人口流动密度大的小城镇发展商贸物流特色镇。
模式四:生态宜居特色镇。重点在生态优良、气候宜人的地方,发展适宜居住、康养和观光的生态宜居特色镇。
模式五:现代农业特色镇。挖掘我省作为农业大省的优势,建设服务农村、带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小城镇。
模式六:创新创业特色镇。随着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和产业转型升级,一批以孵化+创投、互联网+、创新工场等新型业态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成为打破传统建制镇意义的新生园区镇、城中镇。
三、四川打造特色小城镇,根本动力在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
1、四川在实施“百镇建设行动”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不搞“大包大揽”,不靠“拍脑袋”上项目,不搞财政资金集成的“盆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着力培育和提升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2、向改革要“小城镇管理活力”:大力推进“扩权强镇”。依法赋予或行政委托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新津县、大竹县通过委托或直接交办等方式,分别将97项和111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花源镇和庙坝镇,细化下放权限内容、办理时限和责任主体,增强试点镇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能力。
3、实行“一站式服务”。将镇级行政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集中纳入便民服务中心,明确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办结时限,减少办事环节和流程。成都市安德镇实行镇与功能区“镇区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镇政府主要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委会主要抓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实现了镇域的一体化管理。
4、向改革要“农村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四川从201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特大城市以外的城镇落户限制,清理并废除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限制条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动其享受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5、大力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统一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政策,增强对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吸引力,让农民“愿进来”“留得住”更“过得好”。
6、向改革问“钱从哪里来”:省财政“以奖代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百镇建设行动”,同时整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4.2亿元支持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的竞争机制给予配套支持。
7、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稳定增加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投入。探索运用PPP、财政贴息、直接补助、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
四、四川打造特色小城镇,重要一环是补足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避免出现“宜业不宜居”的问题
1、补基础设施短板。300个试点示范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1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1000个。重点是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延伸。以成都为例,每一个小镇都配有28套基础设施和服务,如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
2、补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公办学校对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普遍开放。在2015年抽样的127个镇中,平均拥有幼儿园和中小学6所,卫生院平均有80名医护及工作人员,医疗卫生设施数达到9.8个,比2012年增加了30.3%。
3、补小城镇管理短板。在试点镇设立部门管理分局或加设分支派出机构,推动综合执法权下放。广安街子镇设立了综合管理执法中队,配备了专职人员和车辆,整合市场、城管等管理职能,实现了全天候治理维护。
浙江省:三大做法打造特色小镇
浙江省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创新体制机制,是小镇成功的一大因素。主要做法有:
一、创新机制体制,打造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创新平台
浙江特色小镇是一个创新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和制度创新,同时每一个小镇的建设又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的机制创新和激励政策。
梦想小镇和云栖小镇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梦想小镇是为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提供的一个创业平台,让有梦想的人去追梦。通过建设“众创空间”、O2O服务体系、“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帮助大学生“梦想变成财富”;云栖小镇重在催化已经成形的企业,是发酵已经成熟的技术、产品和业态,引领产业的发展。小镇以阿里云为基础,全力扶持云上创业创新团队,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
从创建的体制看,梦想小镇着重于创业,是政府推进的模式;云栖小镇着力于创新,是政府主导,名企运作的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使得特色小镇百花齐放,自2011年建设以来,已经云集了阿里云、富士康、银杏谷、数梦工厂、猪八戒网等200多家企业,其中更多是由高校系、阿里系、浙商系、海归系、海外系等团队创办的新型企业。
二、突出高端引领,彰显产业、生态和人文特色
梦想小镇吸引多个互联网创业团队和年轻创业者落户,300多亿元风投基金蜂拥而至,形成了完整的互联网创业生态圈。
在云栖小镇,阿里巴巴与园区合作共建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双方决定在于3年内投资共同打造云栖小镇超级孵化器,引进云计算产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企业20家以上,形成完整的云计算产业。云栖小镇的可贵还在于,政府和企业不是分工,而是叠加作用。
依托特色小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发展到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这是特色小镇的发展之本。
一个特色小镇,一个特色的生态系统,这是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云栖小镇,云产业与世界前沿科技息息相关、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青山绿水已经与全球资本市场紧密连结,屏幕上滚动的全球资本市场信息。特色小镇在发展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的同时,青瓷、黄酒、丝绸、根雕、茶叶、中药这些带有鲜明浙江印记、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产业,也紧盯“特色”,特色产品随着特色小镇一起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以小镇为载体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加强政府引导服务,打造更有激情的创业创新系统
在浙江,政府主要是通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制度供给等来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首先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是根本。湖州丝绸小镇启动建设以来,政府只做两件事:研究规划和选择投资主体。其次是创新政策扶持方式,有两大创新:有关有奖有罚的土地供给方式、期权式财政奖励方式。第三是积极引入创新要素。萧山机器人小镇在引入全球机器人领军企业的同时,引入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和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中心,使机器人小镇具有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两大核心功能。
海南省:推进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初现成效
当“互联网+农业”风吹到海南时,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和农业部开展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海南率先全国启动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凭借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精准性和开放性,力求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生态方式。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南互联网农业小镇已初现四大成效。一是完善了省、市县、镇、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四级协同的信息服务站点和专职信息员队伍;二是通过培训不仅使学员开阔了视野,而且掌握了淘宝开店基本知识和微信营销技能,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班级微信群里成为了时尚热词;三是开发建设互联网民宿,为农村休闲旅游增添新亮点;四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添致富新渠道。
目前,全省已建设10个互联网农业小镇运营中心,55个村级服务中心,形成互联网农业小镇综合服务体系,电商、银行、保险、证券等开设服务点,以镇为中心,以镇带村,村镇融合,用“互联网+”的理念、思维和技术推进镇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用信息化驱动镇域农业现代化,以互联网促进整个镇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通过镇带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形成农业大数据,在互联网+农业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
嘉兴市:拉开梯度创建特色小镇阵势
2015年,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率先吹响号角。到2016年1月,浙江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其中嘉兴占得9席。嘉兴市为培育更多对区域发展有较强带动和支撑作用的特色小镇,于2015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经过酝酿,第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日前公布,嘉兴科技城云创小镇、秀洲智慧物流小镇、 嘉善归谷智造小镇、嘉兴温泉小镇等20个小镇榜上有名。
一、用“特色”集聚发展要素
近日,人机大战中的阿尔法狗(AlphaGo)赚足了公众眼球,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在嘉善归谷智造小镇,弘视智能科技研发的人脸搜索比对系统就是一款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的人工智能软件。嘉善归谷智造小镇聚集了不少这样的“高智”产品,包括裸眼3D图像、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牙齿种植体、无人机用芯片等,置身小镇,仿若置身未来世界。园区本身还处处体现“低碳、江南”特色。
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嘉善精心谋划中国归谷嘉善科技产业园,在此基础上,规划培育建设嘉善归谷智造小镇。小镇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智慧医疗两大产业招引项目、集聚高端人才。这里已经吸引了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引进凯诺电子、景焱智能装备等102家高科技企业,总投资超60亿元。
入围第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小镇特色鲜明、百花齐放。有聚集信息经济产业的,如秀洲智慧物流小镇、嘉善互联网通信小镇等;有聚焦时尚产业的,如海盐集成家居时尚小镇、桐乡时尚皮草小镇等;有聚焦健康产业的,如桐乡健康智慧小镇等;更有聚焦文化、旅游产业的,如海盐澉浦影视小镇、海宁潮韵小镇等。
二、梯度创建阵势拉开
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上,嘉兴紧步跟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市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在今后3年里,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嘉兴市传统优势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力争创建和培育30个市级特色小镇。
2016年,嘉兴市一方面争取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提档晋级”,争取3个小镇新入围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另一方面确保已入围小镇“不降档”。根据要求,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左右,第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
此次全市申报创建第一批市级特色小镇的单位共有44家,经过评定筛选,最终20个特色小镇入围。入围小镇将根据“梯度创建制”要求,“宽进严定”。政策上优先保障用地,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区、县(市)财政部分,五年内按一定比例返还给所在镇(街道),具体标准由各区、县(市)政府自行确定。
上海市宝山区:四注重聚焦特色小镇建设
2月19日,在上海市第七次区长学习会上,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方世忠表示,要学会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中总结改革创新的方法,宝山明确将“三治两去”补短板工作列为一号工程,改善区域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
方世忠强调,结合宝山转型发展的实际,各单位、各部门在推动宝山、城市更新和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产业转型。借鉴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城市更新必须和产业转型结合起来。坚持产业的中高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提升,着力培育产业发展的实力和活力,真正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注重生态提升。环境品质对于城市发展和新兴产业集聚至关重要,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改善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努力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取得新的成效。三是注重文化复兴。在区域和城镇规划中要注重挖掘文化元素,通过文化元素的植入、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品牌的打造,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打造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四是注重人居服务。要围绕“人”这个核心,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政府部门的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来源:陕驻沪办网站